部分图片来源网络日斗-优配,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
作者丨鱼头
尊重原创,拒绝一切未经授权的转载
如何让一道寻常的菜品、一个普通的餐厅变得瞬间有吸引力? 若问一个做了三十年餐饮的老板,他会总结各种经验之后告诉你,“那当然是提升菜品、创新口味!”
专业归专业,但也有一些“歪门邪道”。你看,比如重新取个名字,一个“娭毑”“胖子”,也有奇效。一道辣椒炒肉平平无奇,但一道“张师傅辣椒炒肉”“刘妹子小炒肉”,就会激发起“我倒要看看是怎么个做法”的兴趣。
一家毫不起眼的街边小店,若是叫“李娭毑私房菜”“王胖子家菜馆”,就一下变得亲切起来,你甚至还能脑补出一幅“周末加完班回到家随便在楼下小店点了两个菜吃得痛哭流涕”的画面。
看起来很“土”的名字,为啥这么有魅力?
人设,你得立住了!
你看长沙那些总被人提起的小馆子,名字里一定有个“神秘人物”:光脑壳家常菜馆、秦娭毑皮蛋肉丸、辉胖子私房菜、柳胖子家常菜、老师傅餐馆。
要么,就有一串神秘的数字:水库15栋、四方坪13栋、616家常菜、14栋家菜馆。
而他们的火爆,不仅带动了一批以“胖子”“光脑壳”为名的餐厅走红日斗-优配,甚至连带着地址都成了网红的打卡景点。
这说明啥?这说明这方法,好使!
玛丽也好,Marry也罢,土和洋只是表象,关键在于给店和菜“立人设”,做明星要立人设,开餐厅也一样。
“娭毑”是让人放心的代名词:自带地域特色又有亲切感的称呼,这还不一下让人想起“家里的味道”?
“胖子”是踏实感爆棚的具象化:老板都吃成“胖子”了,那菜能不好吃吗?那份量能少么?
“师傅”是一扇传达信任感的窗:一听就是在厨房踏实干过活的,那能没有几个拿手好菜么?
绰号,能够让人放下戒备心:“结巴”“光脑壳”“聋子”,都不怕你笑好、把绰号告诉你了,还能那不好吃的菜骗你不成?
直接用地址取名:这种自信的松弛感,手艺能不好么?
你发现了吗?这些“土”名字有趣的点在于,它是最接近普通大众的生活。相比起那些颇有艺术造诣和动辄百年传承的文化提炼来说,它们是能够让人有更加直观感受的具体形象。
这就好比你在大街上吆喝卖西瓜,你要是研究了西瓜的品种和旧事,吆喝“不是甜冰是甜雪,满瓤到口即时消”“甜蜜使者,8424!”。
内容嘛?倒是有了,就是人家听不懂。
还不如喊点儿人人都听得懂的台词:“我的西瓜圆又大,比蜜甜!”
若是再加点儿生动形象的“土”味,就能让人在听到你的吆喝时,就能自动联想起形象,“小胖子西瓜,又大又甜!”
别装了,自在!
光有名字当然还不够。这些小馆子之所以不缺追随者,未必是因为什么惊艳的菜品和举世无双的口味——连名字都取得这么随意,你就不要指望他能有多么高深和传奇的烹饪技巧了。
关键在于,从餐厅的“人设”到实际体验,是直白洒脱的,说白了,就是“不装”,来了“不塌房”。
只要观察你就会发现,在这类苍蝇馆子的评价标准里,一句“老板脾气暴躁,客人催单他还会回怼”不仅不是骂餐厅,反而还是一种夸赞,潜台词是:生意好!好吃!速来!
不是因为顾客真的有什么受虐情节,而是这种真实、真性情难能可贵。
精心塑造的品牌,少不了包装和营销,那些“入口即化”“鲜嫩多汁”的统一格式在说了一万遍之后很难再让你产生兴趣,但在这些土味小馆子里,你能看到、听到相对鲜活真实的评论。
在体验后,你可以自由发挥,你可以真实地写下自己的感受,而不用为某天会忽然接到某个品牌的电话“麻烦修改一下评价哦”而感到困扰。
让人沉迷的可不是“土味”本身,而是这种久违的真实感。
垒富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